无障碍

推进运动处方临床实践 共筑健康中国坚实基石——解读《临床运动处方实践专家共识(2025)》

日期:2025-10-19 19:55       来源:国家体育总局政府网站

分享:
字号:        

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中国女医师协会医学体育专委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共同撰写的《临床运动处方实践专家共识(2025)》(以下简称《共识(2025)》于今年正式发布,标志着运动处方工作向临床实践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运医所作为牵头单位,在《共识(2025)》的研究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运医所副所长厉彦虎和运医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梁辰,介绍《共识(2025)》的相关工作情况和成果。

记者:《共识(2025)》发布对于运动促健康工作的意义在于哪些方面?

厉彦虎: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填补临床空白。目前国内的运动处方指南和共识以参考国外论著和文献翻译为主,既缺乏国内应用经验的总结,也不便于在临床操作中推广,《共识(2025)》首次从临床医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将运动作为一种规范的诊疗手段进行推广,为医生提供了系统性的专业借鉴。二是响应国家战略。该共识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关于“体医融合”和“运动干预慢性病”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通过科学运动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服务全民健康。三是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慢性病患者对运动在疾病防治与康复中的作用日益重视,亟需专业指导。本共识的发布正逢其时,回应了这一迫切的社会需求。大力提升人民群众主动健康意识,养成主动健康习惯,科学运动是主要形式。

梁辰:《共识(2025)》的发表旨在为临床开展运动处方工作推荐简明规范的实施方案,并选取临床应用已经相对成熟的部分疾病的运动处方作为展示。本共识首次从临床医疗工作者的需求角度撰写,切实把运动作为疾病诊疗的手段,推广到广大存在健康问题和慢性病的人群中,这与以往共识主要从大众健身的角度出发,由社会群体推动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共识(2025)》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对临床医生提供系统性借鉴和专业知识。同时,越来越多的病人也意识到了运动对于疾病防治、康复的重要性,他们亟需专业人士的指导,本共识填补了这一缺口。

记者:为什么要开展《共识(2025)》的相关工作?

厉彦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为了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运用运动干预方式,调整和改善老龄化引起的慢性疑难疾病,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在“重大工程二”中明确指出,要运用运动干预方式,调整和改善老龄化引起的慢性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强体育锻炼在全民健康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总局办公厅在2020年督查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工作方案时,建立工作台账。其中,第17项第(二)点第9条明确指出,要以“慢性疾病运动干预中心”为核心,构建“体医融合-科学健身指导”体系。

基于上述要求,运医所牵头组织中国女医师协会医学体育专委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共识(2025)》的撰写和评审。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体重管理年”和“精神卫生健康”的三年行动计划,而运动是解决这两大健康问题的主要干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性的指导文件显得特别迫切,这也推动了本共识相关工作的开展。

记者:运医所在运动促健康方面做了哪些相关工作,为《共识(2025)》的研究和发布奠定基础?

厉彦虎:运医所自2013年开始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运动促进健康相关的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处方效果评价,以及示范应用等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并及时推进成果转化:撰写相关书籍,开发运动处方软件系统;2017年6月26日开设了“运动处方门诊”;2020年着手打造“慢性病运动干预创新中心”,已经通过运动处方门诊和脊柱健康门诊,逐步开展相关工作。上述工作为撰写本共识奠定了基础。

记者:《共识(2025)》的专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梁辰:本共识中运动处方的专业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是人员专业。临床运动处方针对存在健康隐患或已有健康问题的人群制定,制定者是临床医生,且应用场景为临床治疗过程,所以参与本共识相关工作人员都具备专业资质,体现人员方面的专业性。

第二是技术专业。临床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与临床诊疗过程一致,遵循疾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等各环节的规范。在临床运动处方中,评估环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相配合,实施方法相当于治疗手段,并且有效果观察环节,层级递进,形成一个完整闭环。因此整个实施过程体现了技术的专业性。

最后是团队和工作基础的专业。《共识(2025)》的撰写团队成员不仅都是临床医生,他们还长期从事运动处方相关工作,在国内同专业的领域里,在运动处方实施方面都具有丰富经验。

记者:三家单位如何在《共识(2025)》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发挥各自所长?

梁辰:三家单位各有所长。运医所作为国家队运动员的医疗保障单位,拥有我国运动医学方面最高级别的专业团队,负责组织牵头本共识的撰写和评审。

女医师协会医学体育专委会则特别侧重于临床工作,所有成员都是来自不同的临床专科的临床医生。该专委会以运动干预在临床诊疗中的研究与应用为核心,是一个具有体育特色的临床医学学术组织。在本共识的撰写过程中,专委会运动医学、内分泌、心血管、精神卫生、肾脏病、肿瘤、妇产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了医疗相关内容的撰写。不仅如此,这些作者还推荐了各自专业内的数名权威专家,对稿件进行了三轮外审,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提升了本共识的质量。

中国体育科学协会运动医学分会是体育系统最权威的学术平台,汇聚了众多体育系统长期从事运动促进健康的专家学者,其中部分专家负责了本共识中运动相关内容的撰写和评审。

多领域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工作,也使临床医学和体育系统得以携手共进,共同促进运动处方工作的落地实施。

记者:在后续工作计划中,如何将《共识(2025)》进一步融入临床工作,如何在群众中进行科普和普及?

厉彦虎:本共识正式发表以后,我们马上设计推出了科普版九宫格,就是希望能帮助医生和患者更直观、便捷地理解《共识(2025)》内容并积极实施,后续还会陆续匹配一系列推动计划。

第一步,针对广大临床工作者开展系统化培训,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比较切合实际的运动处方。第二步,希望通过接受过培训、对运动处方感兴趣的医生,在掌握了专业技能后,能将其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个专业领域,使更多患者群体从中获益。

与此同时,加强科普工作,包括开展健康咨询和运动处方体验,借助科学大讲堂进行宣讲,创作图文并茂的科普书籍,拍摄相关视频,加大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推广,帮助更多大众健身群体了解临床运动处方,从而更有利于该项工作的推广和实施,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转自10月15日《中国体育报》06版)


【 下载 】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