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北京各中小学的操场上格外热闹,随着新学期开启,体育课正以多样“新”变化,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亮点。走进北京市丰台区纪家庙小学,暑期刚完成的体育设施改造让人眼前一亮,操场重新规划了运动区域,饮水设施和卫生间也同步升级,让孩子们的运动环境更加舒适。
这学期,纪家庙小学严格落实北京“体育八条”要求,实现了“每天1节体育课”。学校体育老师介绍,除了3节常规课,还有2节特色项目课,包含花样跳绳、轮滑、足球、武术等众多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项目。学校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会自愿参加学校的早锻炼。“老师会带着我们练体测项目,教大家跑步的正确姿势、跳绳怎么发力才正确等,比自己练效果好多了,运动后学习精力也更足。”家长也明显感受到孩子的变化,表示“以前孩子回家总喊累,现在每天运动完,吃饭香、睡觉沉,整个人都更有活力了。”除了日常体育课,纪家庙小学还计划在新学期开展阳光体育班级联赛,篮球赛、轮滑赛、花样跳绳赛都在筹备中,还有学生们都非常期待的趣味运动会。此外,学校在新学期还在筹划举办校园吉尼斯活动,希望让每个孩子都有项目可参与,人人都能出彩。
新学期,北京不少学校都在体育教学上“玩”出了新花样。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精心打造了中医药园,同步开设中医药课程,把养生知识和体育锻炼结合起来,课后服务还启用了AI双师课堂选课,给学生多元选择。同时,学校在两个校区都建了滑雪馆,学生在校就能学滑雪、体验冰雪运动。玉渊潭中学则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推出了分层级、差异化的体育教学:初一、初二学生按中考标准分三层练习,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积累,差异化变小,调整为两层。“有初二学生以前总觉得体育课‘跟不上’,现在却越来越喜欢,因为老师会根据大家的水平单独指导,学生自己慢慢找到运动的乐趣,体育成绩也在往上走。”学校体育教学负责人说。
从设施改造到课时保障,从特色课程到分层教学,北京新学期的体育课正以满满“新”意,让运动融入学生日常。(转自9月25日《中国体育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