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体育局考察调研武汉体育工作
3月16日,湖北省体育局局长胡功民、副局长骆启义等,在市体育局局长王沈顺、副局长杨建学、范俊刚等陪同下,赴汉阳区和东湖高新区考察调研武汉体育发展情况,并就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交流和指导。
胡功民、骆启义一行先后来到汉阳区的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墨水湖小学、武汉市晴川初级中学英才校区、四新F8地块和汉阳江滩,东湖高新区的光谷第六小学和光谷第十七小学,考察调研学校场馆建设、体育公园场地建设和体教融合开展等方面的工作。汉阳区委书记徐丽、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宋治平分别参加调研。
■ 调研工作座谈会现场
考察调研现场
打造新时代体教融合模式
近年来,汉阳区体育工作发展迅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副局长等领导多次到汉阳调研指导工作。2021年4月,中央媒体采访团来鄂采访,也聚焦了汉阳体育发展,推出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使汉阳成为湖北省和武汉市体育工作的一张新名片。
在汉阳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墨水湖小学、武汉市晴川初级中学英才校区,省体育局一行查看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并与学校负责人和体育老师认真交流,详细了解学校开设体育课程情况和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提供指导的情况。
汉阳区副区长赵亮介绍,去年底,省体育局、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后,汉阳区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研究了如何落实文件精神,加快体教融合的推进速度,在体制共融、赛事共办、特色共创、体校共建、资源共享五个方面进行了精准细化,全力打造体教融合的“汉阳模式”。
汉阳区强化政府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体育和教育部门打开大门、打破壁垒,共同整合优势资源,体教融合。截至目前,汉阳区体教两部门合作建立省、市、区三级传统项目学校24个,发展21所(家)学校、单位和社会机构为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点,3个市队区办项目落户学校。汉阳区还拥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4所、省级2所、市级21所;市级游泳进校园试点学校4所,市级网球进校园试点学校5所。
为加强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汉阳区创建了“汉阳知音英才计划”,为优秀体育苗子打开了升学通道,艾衍含、余宗达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均出自于汉阳区。
动员社会力量担当体教融合主角
在东湖高新区体教融合示范学校光谷第六小学、光谷第十七小学,省体育局一行观看了体育课和体育课余训练,与师生交谈,详细了解有关情况。
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岩介绍,东湖高新区不同于传统城区,机制体制的特殊性让东湖高新人更勇于创新,充分培育、扶持区域内省市区各类体育俱乐部、体育社会团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各类活动策划、组织、承办等交由不同体育社团落实。
东湖高新区内有湖北省奥体中心、湖北体育职业学院,还有一大批高校都有着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通过整合资源,区内现有湖北省体育局体教融合示范学校1所(光谷六小)、武汉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6所,同时还命名了一批区级体育特色学校。光谷十七小与省奥体中心联合办学,学训并重,探索体教融合的新思路,既解决奥体中心优秀体育苗子的教育问题,也通过体育教育资源共享带动了光谷十七小体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在体育业余训练方面,东湖高新区也充分放权,由各学校自主决定引入社会体育机构参与,由学校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机构的教练员共同完成梯队建设,区教育局负责监管。
省体育局点赞
武汉为全省体教融合纵深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考察座谈会上,胡功民表示,武汉市汉阳区和东湖高新区不同的体教融合模式特色与成因,为全省破解体教融合向纵深发展过程中的难点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胡功民说:“社会体育组织如何进学校?体育系统教练员和中小学文化课老师如何互换位子支援对方?优秀退役运动员如何进入体育教师行列?如何开足体育课和坚持每天课余体育锻炼?这一系列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3个月来,已开始破解,效果较为显著。实践证明,体育和教育部门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体制,全社会协同发力、共同参与,体教融合一定可以‘融’出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