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武汉市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说明

日期:2021-12-10 18:00       来源:武汉市体育局

分享:
字号:        

“十四五”时期,是武汉经济社会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关系我市体育事业长远发展,对于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可行性

(一)政策环境日趋向好,赋予体育发展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小康的指标必然包含全民健康和体育发展方面,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亲切关怀,是对体育工作者的极大鞭策和鼓励,对我们做好体育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二)军运盛会成功举办,形成体育发展新动力。武汉军运会的成功举办,使武汉体育历史性地站在了更新更高的起点上,极大地提升了武汉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极大地激发了武汉市民的体育热情,增强了市民的体育意识,改善了武汉的场馆设施,为武汉体育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体育消费成为新增长点。城市经济步入新常态,体育成为消费升级、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群众健身意识增强,对体育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将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多样化发展,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改革创新日益深入,跨界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想指引下,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多元化发展愈加显著,以数据共享、资源共通、方法共用、人才共培等为主要途径的体育内部融合以及体教、体旅、体医、体科等跨界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五)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体育智慧化成为新亮点。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一轮创新发展浪潮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已成为各领域创新发展的核心。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迎合了体育参与者的个性化诉求,促使体育智慧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二、规划编制过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发改委的具体要求,从去年开始,我局启动了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一是提高认识,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把体育事业发展置于国家、省、市发展的大战略、大布局中去思考、去谋划,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市相关精神,立足本市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广泛收集情况,了解行业诉求;二是按照市发改委的要求,开门编制规划,先后组织专班赴上海、广州、成都、长沙等城市调研取经,多次召开相关座谈会,听取业内人士、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必须坚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解放思想、探索创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事求是、科学编制的总原则;三是把依靠重点项目推动作为发展的着力点,既注重现实性、科学性,也要注重可行性,规划目标要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根据国家和省、市规划编制时间节点安排,积极与上级部门搞好对接,尽可能将事关武汉体育未来五年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举措挤进国家、省里的规划盘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武汉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

武汉市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湖北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

三、重大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总体思路的说明

“十四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政策环境日趋向好,赋予体育发展新使命;二是军运盛会成功举办,形成体育发展新动力;三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体育消费成为新增长点;四是改革创新日益深入,跨界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五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体育智慧化成为新亮点。

基于上述研判,我们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我们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武汉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战略性机遇,高质量推进体育强市建设,体育事业保持中部龙头、全国前列、世界影响。力争到2025年,把武汉打造成人民体质明显增强、人才培养全国领先、体育产业发展壮大、重大赛事效益显著、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活力之都、健康之城,体育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全面彰显。

(二)关于主要指标的说明

1. 全民健身主要指标

到2025年,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数50%及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3%;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实现逐年稳步增长,保持在全市常住人口的3‰以上;开展市民身边的健身活动6000场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2. 最大赛事主要指标

“十四五”时期,是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关键时期。因此,武汉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融入到武汉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在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中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一是新申办年国际泳联世界跳水系列赛(武汉站)、2021—2025年亚洲羽毛球锦标赛、2023年男篮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主场比赛等国际体育赛事达到10项以上;二是举办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和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等国际、洲际体育赛事活动以及渡江节、赛马节等传统品牌体育赛事60项次;三是策划推出新的自有IP赛事3项次。

3. 竞技体育主要指标

“十四五”期间,持续保持武汉竞技体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这些指标的提出,旨在以向国家培养输送大批优秀后备人才,有更多武汉籍运动员参战东京、巴黎奥运会,北京冬奥会,陕西、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并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全面部署我市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的发展重点。一方面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体质。另一方面开展体育训练,发现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5. 体育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推动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打造一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项目;增强体育市场主体能级,培育一批领军体育企业、独角兽体育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体育企业;顺应商业变革趋势,培育体育领域定制、体验、智能、时尚和场景等消费新热点和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等消费新业态;推进机制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体系。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1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体育消费规模达到260亿元,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基地达到10个。

四、“三个重大”及与国家、省规划衔接情况

武汉列入国家级的“三个重大”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体育类特色基地)、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武汉716渡江节、世界飞行者大会、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大会、中国赛马节等。

《武汉市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与《湖北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衔接的内容有:《湖北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建成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数量1000所”“大力发展足球项目。……支持武汉足球俱乐部打造百年俱乐部,巩固中超联赛地位并争取亚冠联赛资格;支持江大女足俱乐部参加亚冠联赛并取得好成绩;支持武汉三镇打进中甲并向中超迈进。”“突破发展篮球项目。……支持武汉盛帆俱乐部巩固女子职业篮球WCBA的地位,在规则许可后推动武汉当代俱乐部进入CBA联赛,实现1次以上打入季后赛”等目标任务在《武汉市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均有衔接,具体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1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体育消费规模到达220亿元”“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00所以上”“以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为重点的职业体育项目发展基础更加夯实,江大女足女超联赛夺得三次冠军、武汉队男足中超联赛成绩进入前六、武汉三镇男足冲超成功、武汉当代男篮NBL联赛成绩进入前三、武汉盛帆女篮WCBA联赛成绩进入前六、武汉羽毛球俱乐部冲超成功。”。同时,先后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进行了衔接。

五、专家论证和征求意见情况

为做好我市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市体育局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了工作专班,由党组书记、局长挂帅,分管局长具体负责,各相关处室负责人齐心协力抓落实。多次召开党组会和局长办公会,具体研究并认真修改《规划》。《规划》报经市发改委初审后,按照初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后再次征求各单位意见,在征求意见过程中,相关部门共提出修改意见8条,采纳8条。于11月1日在市体育局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于12月9日邀请华中师范大学陈元欣教授,湖北大学方春妮副教授,武汉体育学院徐茂卫教授,武汉商学院李要南教授,湖北省体育局邹洪波处长等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认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规划》符合武汉市实际,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操作性,对于未来武汉市体育事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 下载 】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