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市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00044号委员提案的回复

日期:2020-10-29 17:53       来源:武汉市体育局

分享:
字号:        

高水平体育赛事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具有全方位、立体化促进城市超快发展,助力城市亮相世界舞台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武汉坐拥高铁之都的交通优势和独厚的区位优势及因举办军运会而进一步完善的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拥有丰富办赛经验的工作团队等都将使武汉在后军运时期拥有着更现代化、更全方位、更系统性的城市体育资源。

针对军运会期间的运行组织构架级赛事运行团队事宜,鉴于军运会的特殊性及遵循市场化运营的要求,大部分曾经服务过军运会的专业运营团队的来源依然是来自国内外体育赛事公司或职业经理人。他们将会随着军运会的落幕,活跃在后续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中,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2年第19届亚洲亚运会(杭州)、2021年第31届(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内外知名赛事中继续施以专长。但成功举办军运会的历史经验已然沉淀在武汉,人才效应也不会随着赛事落幕而停滞或消失。因为在军运会办赛期间,在执委会各大部委的人员抽调安排中,武汉本土的体育赛事机构都有推荐各自企业中的精兵强将参与其中,他们以及他们身后的职业体育机构,将在未来我市体育赛事活动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赛事策划组织工作方面2020年大型赛事活动正在积极的调研和制定中。

1. 我局将继续办好风筝邀请赛、7.16武汉渡江节、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武汉网球公开赛、世界桥牌团体锦标赛、武汉国际赛马节等大型活动,提高武汉市在体育爱好者心中的地位;挖掘武汉市体育文化内涵,做好“体育+旅游”的结合;积极探索机制、打造高规格赛事运营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

2. 依托军运会丰富的办赛经验及场地,继续办好武汉马拉松(汉马)、武汉水上马拉松(水马)、武汉赛马节(赛马)、武汉世界飞行者大会(天马)、中国汽摩运动大会(铁马)将他们作为武汉体育运动独特品牌和名片,呈现武汉体育水陆空“五马奔腾”的盛世景象。让“跑汉马、游水马、观赛马、看天马、赛铁马”成为军运会后城市生活新时尚。

3. 为坚定武汉运动之城、活力之城的定义,我局依托东湖“世界最美山水赛”全新策划了武汉水上体育文化月。时间初定为每年5月30日 - 6月28日。“武汉东湖水上体育文化月”概念的建立,集中展示多个水上运动项目,能够提升赛事魅力,宣传更为统一,宣传效果具有扩展性;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穿插了武汉水上马拉松、中国家庭帆船赛(武汉站)、“同城双星”武大华科龙舟赛、国际龙舟挑战赛、武汉皮划艇赛五场顶级水上比赛,活动配套水上嘉年华活动、迷你渡江节及水上运动赛事的体验活动,使群众的参与性及体验性更多,历经“六一儿童节”和“端午节”两个假期,能让社会各阶层更多时间、更广泛深入的了解水上运动,提高青少年及不同人群的家庭对水上运动的兴趣与热爱。活动现场将打造成民俗与运动相结合的文化盛宴,让传统节日与现代水上体育项目合二为一,打造活动专属吉祥物,形成品牌影响力,造就一场非凡盛会。

后军运时期,我局将做好赛事城市宣传和推介工作,加强对赛事活动的统筹协调,创新宣传报道形式,提升对国际体育赛事的城市营销水平,加大赛事的海外宣传力度,叫响国际赛事品牌,为武汉创办成赛会之都而努力。

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组织有关职能处室和战线单位认真研究对策,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提案第二点后军运时期城市宣传和推介:

1. 讲好抗疫故事,展示城市英雄气概。后军运时代,武汉的知名度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大大增加,我们将充分挖掘抗疫的生动故事,报道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举措,聚焦一线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反映广大坚守岗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苦干实干,报道广大武汉市民的顾全大局,运用鲜活的新闻报道展现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人民的英雄气概。

2. 围绕相关主题,开展城市形象重塑。我们将聚焦疫后城市形象重塑,围绕“安全武汉”“机遇武汉”“活力武汉”“美丽武汉”等主题,对城市的本质内核进行深入挖掘,帮助外界消除对武汉的偏见,展示武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帮助外界重新树立起看好武汉、投资武汉、创业武汉的信心。

3. 开设境外账号,提升海外国际形象。以武汉文旅局、长江日报和武汉广播电视台为主体,在脸书、推特、YouTube、instagram等海外主流社交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扩展海外舆论空间。目前,已建立7个账号,持续发布武汉疫情、汛情、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科技突破等正面信息,在海外平台上收获了众多粉丝,较好地提升了海外形象,有助于武汉建立国际化大都市。

关于提案提及的第三点切实利切实做好后军运时期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城乡建设局及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回复如下:

在后军运时期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方面,保持城市建设的力度不减,军运会后,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对标对表国内外先进城市,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优化城市环境品质,为武汉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基础保障。

(一)轨道交通

2020年继续推进世界级地铁城市建设,共安排轨道交通建设项目14项(包括在建7项、新开工7项),实现我市第四轮建设规划线路全部开工建设。我市轨道交通将继续保持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全国第一方阵的地位。

(二)道路交通

2020年加快构建多层次、全市域、立体化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力争开工建设二七路至铁机路过长江通道、白沙洲公铁大桥及两岸接线等过江通道,均衡三镇过江交通布局;实施友谊大道快速化改造、两湖隧道、长江右岸大道北段等一批城市主骨架道路,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围绕南湖、白沙、北湖等路网薄弱区域,加强次支路微循环建设,补齐路网短板。

保持城市建设的标准不降低。军运会前,为高标准完成城市环境整治综合提升工作,我局制订了“三致一卓”建设标准管理手册、一系列整治提升导则和“一路一册”整治方案,研究应用了检查井快修技术,发布了中南标市政公用工程西部构造做法等标准,有效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与品质。军运会后,我局积极总结,在军运会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武汉市街道公共空间路面选材及阻车桩导则》、《武汉市城市道路建设及运营维护全要素技术规定》、《市政公用工程细部构造做法》,力求武汉城市建设由“城市攻坚”、“城建跨越”向“精致武汉”成功转变,以城市高质量建设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2019年,全市城管系统真抓实干,对标 “四个一流”目标,把握“细致、精致、极致、卓越”标准,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城市环境实现华丽蝶变。

一是城市环境品质大幅提升。以军运会为契机,按照“三个对照”要求,全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景观亮化成为城市品牌;广告招牌减量提质,亮出最美天际线;每周开展拆违“飓风行动”,完成目标130%;铁路沿线、“五子”整治、桥梁涂装等任务全面完成。军运会期间,城市环境面貌得到国内外来宾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二是重大生态工程提速提质。“厕所革命”三年建设目标任务提前完成,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建筑弃料不出区”模式基本形成;推广精致环卫,优化作业方式,实现了街净巷洁。

三是安全监管不断强化。深化燃气“打非治违”,“黑气点”基本清零;推进“互联网+供气”平台建设;优化审批流程,燃气营商环境明显提升。落实桥隧定期安检全覆盖,实施病害改造加固,推进管理服务市场化、信息化,确保了“桥固气安”。

四是综合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编制精细化管理标准等30项标准导则,完善标准体系;智慧城管4大基础平台和5大业务系统上线试运行,在全国首创现场执法扫码缴纳罚款;优化“大城管”考核办法,建立流动红黄旗制度;开展“清洁家园迎军运”“美丽晾晒”等活动,共治合力不断增强。

今年,我们将充分吸收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巩固军运成果,建设精致武汉的总体目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 巩固“四位一体”联动机制。进一步探索实践“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城综委、环委会、爱卫会、文明委的统筹协调作用,避免城市管理碎片化,打破城管单打独斗的局面,做到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四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形成部门联动、协调一致、运行高效、同频共振的“互动、互促、互补、互帮”工作格局。

2. 全面提升精致环卫水平。提升环卫作业标准,创新作业方式,围绕旅游景点、繁华商圈、老旧社区等重点区域,加强暴露垃圾排查清理,推进铁路沿线、老旧小区、工地周边等薄弱区域环境整治,做到全时全域街净巷洁。坚持周末环境卫生大扫除, 持续推进“桶、车、场、站”和跑冒滴漏整治,深化“厕所革命”,提高环境卫生常态化治理水平。

3.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以《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出台为契机,强制入轨、提速提质,紧盯目标不放手,确保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社区和行政村达到85%以上目标,大力推进餐厨垃圾源头减量,实现固液分离、油水分离。在具备条件的大型农贸市场、转运站和居民小区安装生化处理设施,就近处理周边集贸市场、居民小区湿垃圾。加强检查考核和执法,严查“先分后混”“混装混运”等现象,形成垃圾分类“武汉模式”。

4. 深入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开展“拆违飓风行动”,拆除存量违建110万平方米,全面遏制新增违建。坚持做减法,强调设计感、协调性,提升广告招牌美感, 开展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全国试点城市工作,提升143个商圈户外广告,整治120条道路门面招牌,形成户外广告管理“武汉示范”。巩固景观亮化成果,提升景观亮化“武汉品牌”。强化违法占道、渣土污染、桥梁治超等专项执法,针对部分工地报复性施工,投诉量增加的情况,着重抓好夜间施工噪声执法管控,保障市民群众夜间休息环境。

5. 全面加强市政设施安全监管。加强桥梁定期安检评估,新型限高设施应装尽装,改造加固病害桥隧,实施15座独柱墩桥改造。推行城市桥梁养护市场化,逐步落实智能监测全覆盖,保障全市桥隧安全。统筹同一路段挖掘需求,防止“马路拉链”反复出现。违规亭棚、箱柜、杆牌等应拆尽拆、应减尽减,实施占道附属设施“五子”(盖子、杆子、棚子、牌子、柜子)联动规范整治。落实燃气管理属地责任、行业监管责任、燃气企业主体责任,加快“互联网+供气服务”建设。继续深化“黑气点”“清零”行动和“打非治违”,确保燃气安全。


【 下载 】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