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市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00591号提案的回复

日期:2020-10-22 00:09       来源:武汉市体育局

分享:
字号:        

近期,如何利用好后军运的城市遗产的问题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关部门已开展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军运会场馆馆的后续利用问题已作为2020年市政协3号建议案由我局牵头办理。关于您提出的提高体育场地,特别是高校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效率的问题,我们已开展以下工作:

一、推进场馆复合多元利用。

一是推动体育场馆疫后恢复开放。依托现有场馆,各级体育部门积极重启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专业训练等活动,发挥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中的主阵地作用,繁荣体育市场。

二是重启体育培训。根据场馆特点,各区利用公共体育场馆和社会优质资源开展培训活动。目前,已恢复2020年武汉青少年体育夏令营技能培训活动,项目包括:足球、篮球、羽毛球、武术、滑冰、滑雪、网球、马术。

三是传播军运文化。汉口文体中心立足军运文化,打造“一场三馆”、“一圈四中心”整体布局,建立西北湖体育文化娱乐新地标,为后军运时代场馆功能的发挥和文体惠民及军运文化的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旅游休闲服务。青山、汉阳沙滩排球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融合军运、体育元素,依托体育赛事展现滨江公共空间和城市景观带,积极筹办赛事活动。以旅发投为主投建的东湖帆船基地,在赛后以推广帆船运动、承办帆船系列赛为主业,带动发展风景区的水上旅游衍生产品。

五是文艺赛事服务。积极将大中型文化演出活动引入场馆,做大做强文化演出服务,进一步营造武汉的文化氛围;积极引进中高端体育赛事,承担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体育竞赛活动。

六是提升城市体育综合体服务。东湖高新区围绕市体育局“三镇三中心”总体思路及“两馆一场一园”建设要求,完善武汉网球中心配套功能,积极谋划并启动了光谷全民健身基地综合体项目。五环体育中心在赛后再谋发展,借东西湖区承办武汉市第十一届运动会的机遇,提升场馆多元化经营产品,提升场馆服务,引入更多项目,打造为汉口区域中心型的公共体育服务基地。

七是其他服务。蔡甸国防园射击射箭场馆原计划与九真山风景区融合发展,共同建设5A级风景区。现阶段,场馆权属方正与省射击中心沟通协商筹办省级射击训练基地。江夏八分山定向越野场地,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军运场地的科学保护和利用,合理规划设计,赛后补充营地建设项目,续建配套设施,配备管理人员,开发体育活动和休闲游产品。

二、高校拓展体育场馆功能,逐步推进场馆多元利用。

因疫情管控需要,在汉高校均采取封闭式管理,高校体育场馆尚未开放。针对军运期间使用的高校体育场馆,我们建议在满足专业学生教学、训练需求的基础上,适时承接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并积极落实推进“高校体育场馆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惠民工程”。 

三、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进展,重启大型赛事活动。

6月20日在武汉体育馆举行的“向英雄致敬”乒乓球邀请赛,这场比赛也是武汉解封后举办的第一项正式线下体育赛事;8月8日,2020武汉全民健身运动会在武汉体育馆拉开大幕。这是武汉“解封”以来举办的第一项综合性运动会。本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在项目设置、参与人数上较上年都将提升,此举也标志着武汉开始恢复“运动之城”的生机与活力。

武汉体育中心与省市局及相关运动协会对接,筹备大型篮球、足球等赛事的落户武汉。召开对接会,开展NBL的举办与落地可行性研究;跟进姚基金篮球赛筹备推进工作;预备国足40强对阵赛的落地保障。

四、引入专业团队管理,盘活现有资源,提供优质体育服务。

一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团体管理公共体育场地,提供高品质的体育服务。今年8月,市体育局联合市教育局,委托全民天天赛平台,组织并全程管理2020年暑期青少年免费体育技能培训,在2周时间内,对参与培训的我市5760名青少年提供了从报名、培训过程到考评结果的全程数字化服务。

二是新建场馆已招投标方式引入专业团队管理。今年来我市新建成投入使用的洪山区(理工大)游泳馆、五环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均以招投标方式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开展场馆经营。

五、加强与社会团体合作,利用体育场地举办各类体育活

根据目前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各区将继续发挥辖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中心等体育健身主阵地作用,并加强与各类体育社会团体合作,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组织各类赛事活动,做到“分区、分时、限量”对外开放。

六、推进体育场地智能化改造,建设全市公共体育服务平台。

一是积极推进平台建设。按照政协3号建议案关于“推进体育场地智能化改造,建设全市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的要求,市体育局积极推动有关工作,将其作为“武汉智慧体育云综合服务系统”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和首要目标,多次组织专业力量召开专题会议,现已初步形成了《政协3号建议案办理暨武汉智慧体育云综合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启动2020年度工作推进表(送审稿)》。青山区搭建了“青山文体服务平台”公共微信平台,宣传、发放课程免费券等方式,向居民进行平台宣传,方便青少年在线上享受各类艺术、体育培训课程。

二是推进体育场地智能化改造。武汉体育中心现已完成游泳馆智能化系统提升改造,设置人脸识别刷卡,线上预订,线下体验,完成一场两馆一园一中心智能停车系统改造。下一步将规划中心一卡通运营系统,实现购物、健身、培训、餐饮、停车收费一体化服务。汉阳区墨水湖体育公园建设智能景观健身区,引入国民体质监测功能;健身步道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带给健身者科技便利。

六、制定体育场地公共服务评价标准,定期发布评价结果。

依据《湖北省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综合评价体系》各项指标,实施武汉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评价标准。


【 下载 】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