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全市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的建议”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加快街道全民健身中心等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实现较高品质的“30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环境是《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6-2030年)》中规划的重要一项工作。规划构建了(省)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体育设施布局体系,全市共布局体育用地200余处,用地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均体育用地达到0.8平方米。这些体育用地已全部纳入全市规划一张图平台予以控制,实现我市对体育用地的精细化和法定化管理。推动工作情况如下:
(一)策划项目跟踪推进。为推动全民健身项目的推动,加快我市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局会同发改部门积极组织各区超前策划项目。为落实国家民生工程支持计划,我市策划22个全民健身中心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储备项目库,总投资34.93亿元。
(二)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经过争取,我市东湖新城社区、东湖风景区滨湖社区、蔡甸区桐湖街香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武昌区徐家棚街团结社区体育活动广场、武昌区昙华林社区居民健身广场、江夏区梁子湖自行车环形赛道、汉南区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等一批全民健身基础设施项目获得省投资扶持资金170万元。
下步工作的思路:以落实城市建设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15分钟健身圈”建设,结合各区域城市开发推进进度,各区启动并实施街道级全民健身中心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一是,依托邻里社区推进方式,建立全民健身设施配套标准,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复合利用。二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结合供地方式启用街道级体育用地,多渠道产生实施主体,探索项目运营模式,确保项目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在新建校园、公园等公共项目推进中,按照《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6-2030年)》的复合设施规划要求,配套建设各类满足全民健身需求的体育设施。
二、关于“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和“加大招商引资,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馆”的建议,涉及颇多,我们列入在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中。
三、关于“建设临时性体育用地的建议”,市国土规划局支持将部分短期内难以实施的体育用地,在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建设临时性的体育设施来解决当前体育场所相对不足的问题。后续若涉及到相关临时性体育设施的选址、审批等工作,各部门将积极予以支持。



鄂公网安备4201020200083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