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2020年市体育工作要点

日期:2020-06-23 17:00       来源:武汉市体育局

分享:
字号:        

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体育工作的方式和节奏将作适当调整,但圆满完成目标任务的决心不能动摇,加快恢复振兴的信心不能丧失,克难攻坚的劲头不能松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体育强国和体育强省的要求,加快体育强市建设,认真做好市政协3号建议案的办理工作,积极筹备世俱杯赛和2022年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体育工作,坚持群众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聚力全民健康,着力构建全民健身新格局

一要加强规划引领。要做好“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市区体育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将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具体指标和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全市和本区“十四五”规划,强化经费、土地等各项保障,推进相关项目规划落实落地。抓紧制定出台《武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一系列规划、政策、文件和标准,各区也要制定相应的区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二要转变活动方式。全民健身活动要根据疫情防控阶段性变化,做好长计划和短安排,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居家健身、户外健身、场馆健身协调开展。办好武汉乒乓球邀请赛,打响赛事重启第一枪,举办第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推动网络赛事活动形成新业态,要始终做到与全市疫情防控常态化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三要加快场地建设。加快用于方舱医院场馆的功能恢复,做好军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办理好市政协3号建议案,建设空港国际体育中心、武汉全民健身中心二期等场馆设施,投建示范性体育公园2至3个,建设社区多功能健身场地10至15个,为50个“村湾集并”村配建体育设施50套,为贫困村健身休闲驿站30个,更新和新建社区(村)户外健身路径500套。

(二)聚力人才培养,着力凝聚竞技体育新优势。

一要掀起备训高潮,为全省“三大备战”贡献力量。要主动调整策略,坚定必胜信心,提升训练质效,奋力实现竞技体育周期目标。积极为我市在国家队的教练员、运动员提供保障。紧扣全省“三大备战”,争取更多运动员、教练员入选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备战阵容。二要深化足球改革,持续推进足球发展试点工作。要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引进更多足球专业人才。配合教育部门鼓励更多学校创办校园足球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为校园足球活动营造发展环境。优化市区青训中心布局,指导各区青训中心建设。新增社区足球场地270片,引入优质团队加强社区足球场地运营。支持卓尔、江大、三镇等职业足球俱乐部做大做强,加大城市保障力度,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三要深化体教融合,为优秀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扩大基础。推动体育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落实体教融合政策,推动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构建市、区、校三级联动赛事体系,举办青少年体育常规赛事22项,参加比赛的青少年达6000人以上;持续开展足球、网球、游泳等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真正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要视疫情防控情况,适时开展青少年免费游泳服务活动。适时对1.5万名青少年开展游泳、篮球、羽毛球、网球、足球、冰上滑行、武术等项目的免费培训,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强健的同时,从中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好苗子”。

(三)聚力促进消费,着力激活体育产业新动能。

一要着力帮扶体育企业复工复产。全面落实《市体育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三级应急响应期间体育场所有序恢复开放和体育赛事活动逐步恢复举办的通知》的精神,全面推动本市体育企业抗疫情稳发展16条政策再落实,主动上门走访服务、帮助体育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推动复工复产,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达产、快见效。二要着力发展赛事经济。一是适时办好“姚基金”世界篮球明星慈善表演赛和东京奥运会女足亚洲区预选赛附加赛,申办中国马术节,提振城市信心;二是适时筹办“五马”、武汉网球公开赛、716渡江节等特色品牌赛事活动,让赛事文化融入城市血脉;三是要按照“引进、培养、壮大”的思路,在充分发挥本地体育专业公司作用的同时,着力引进中体产业集团等顶级专业赛事运营公司,打造赛事品牌衍生产品,拉动除参与和观赛外的更多体育消费,带动相关体育项目培训、观赛、用品研发、销售、运动技术研究、主题公园、纪念馆等项目,使武汉逐步成为城市体育文化的传播地、体育旅游的目的地。三要推进融合发展。加快体育与互联网融合,推进体育与旅游融合,促进体育与教育融合,深化体育与医疗卫生融合,拓展体育与商业融合,打造集体育、文化、旅游、商贸、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综合体。支持卓尔集团、奥山集团、绿地集团投资建设卓尔足球公园、奥山冰雪运动小镇、四新体育公园等体育设施项目。四要着力拓展体育线上服务业。抢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催生的市场机遇,建设武汉智慧体育大数据平台,大力发展在线消费,支持体育企业开发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赛事、智慧场馆等体育消费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体育类APP场地预定、场馆导航、同城约战、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网上商城等功能,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形成体育线上服务新业态。

(四)聚力从严治党,着力加强体育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要聚焦政治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运用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要聚焦选人用人,坚持和落实党管干部的原则,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适应未来体育发展趋势,遵循现代体育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加强各类人才引进、培养、交流,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高素质体育人才队伍。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聚焦反腐倡廉,切实担当主体责任,支持配合市纪委监委驻文化和旅游局纪检监察组开展工作,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抓好警示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不断增强日常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打造体育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按照市委要求,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让基层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 下载 】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