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工作保密远离灾祸
武汉保密 2025年05月16日 09:00 湖北
宋神宗熙宁初年,北宋朝廷发生了一起因泄露机密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宋仁宗皇五年(公元1053年),杨绘、滕元发二人同时考取进士,分列第二、三名。宋神宗即位后,两人又同时担任知制诰、知谏院的职务。相近的人生经历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使他们成为了挚友。宋神宗即位之初,北宋的统治面临着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加之每年向辽和西夏送去大量“岁币”,国家财政已不堪重负。再加上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以及沉重的赋税徭役,农民暴动事件时有发生。值此内忧外患之际,壮怀激烈、立志改革的宋神宗欲“奋然将雪数世之耻”,很想起用一批年轻人来取代为政“谨绳墨、蹈规矩”的宰相曾公亮等人,以实现变法图强、富国强兵的愿望。当时,受到宋神宗高度信任的杨绘和滕元发摸准了皇帝的这一想法,利用一同谒见圣上的机会进言说:“曾公亮久在相位,有妨贤路。”此话正合宋神宗意愿,便说:“那你们为什么不将此意见书面报告上来?”退朝后,两人共同商量,很快就写好了一份奏疏,约定第二天一同进宫,呈递神宗御览。建议皇帝罢黜宰相的奏疏何等机密,可生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的滕元发却将此绝密文稿放在了家中的显眼位置。他的弟弟滕申看见这份奏疏,将内容偷偷地告诉了曾公亮。曾公亮闻讯后,连夜撰写申辩的材料,并先于杨、滕二人呈递给宋神宗。翌日,杨绘和滕元发二人面圣,还未将奏疏拿出来,宋神宗便怒斥道:“是要讲某人吧?人家已经先来诉苦叫冤,文字材料都留在这儿了。你们都是朕的耳目之臣,竟然如此马虎大意,毫无保密意识!”结果,建议曾公亮罢相交权的计划不仅就此作罢,杨绘、滕元发二人也从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事后,杨绘得知是滕申告密,对滕氏兄弟衔恨不已。此事虽然使杨绘、滕元发之间产生了隔阂,但宦海沉浮十多年之后,这对老朋友还是恢复了来往。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所著《挥麈后录》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间,王明清的祖父到池州(今安徽省西南部)拜访在此当知州的滕元发,刚好杨绘也路过当地,特意去滕府拜访。滕元发非常高兴,设宴欢迎他们的到来。推杯换盏间,杨绘突然问滕元发:“你那个贼汉弟弟还活着吗?”此话一出,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惊讶。滕元发虽然明白杨绘话里的意思,但“家丑不可外扬”,自然不好当面解释,只好笑着招呼大家喝酒吃菜。可王明清的祖父偏偏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散席后,他特意向滕元发询问缘由,滕元发这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他说了一遍。由此可见,杨绘和滕元发这对好朋友虽然表面上冰释前嫌,但留在他们心底的创伤,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完全愈合。至于滕申这个“家贼”为什么要出卖自己的哥哥而讨好曾公亮,由于缺乏相关的史料,至今不得而知。不过无论滕申本人出于何种动机,告密毕竟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然而,滕元发本人就没有责任吗?《淮南子·人间训》有云:“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意思是说圣人待人处事非常谨慎,行为举止适合时宜,对于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倍加戒备,这样灾祸就不会产生。滕元发身为天子近臣,竟将关乎国家机密的奏折放在显眼的位置,本身就犯了保密工作的大忌,无意泄密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保密意识的淡薄。身为秘书工作者,我们更需要加强保密意识,如果言行不慎造成失泄密事件,就有可能妨碍工作的顺利进展,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淮南子·人间训》有云:“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意思是说圣人待人处事非常谨慎,行为举止适合时宜,对于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倍加戒备,这样灾祸就不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