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健身房是年轻人的去处,在这里,我们成了主角。”69岁的退休教师陈国琴刚在跑步机上完成20分钟快走。与普通跑步机不同,这台机器起步速度低,扶手加宽,配有安全扣和紧急制动按钮。“我膝盖不好,这速度刚好,抓得稳,心里踏实。”
上午10点,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的长者健身房中,舒缓的音乐中,十几位“银发族”正在各种器械上专注锻炼。他们有的人手臂上戴着心律臂带,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能实时监测他们的运动强度,一旦超出负荷,系统立刻报警,工作人员就会第一时间上前制止。
每位长者第一次来,工作人员都会先做全面的身体评估,这份档案,就像他们的“健康身份证”,不仅能让工作人员精准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更能为后续制定科学运动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我们不会让老人盲目运动,而是根据档案里的信息‘量体裁衣’。”工作人员说。
在上海,这样嵌入在社区里的长者健身房截至去年底已经有170余家,今年还将继续增加规模。
在长海路街道市京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的长者运动之家,主动运动区域包括适老化跑步机、等速上推下拉训练机等,让老年人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有氧运动。被动运动区域中,律动沙发、气动大师、智能无障碍律动平台和全身律动床等,让老年人通过被动运动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和肌肉放松。“老年人尤其需要合理配置主动运动训练器材和被动运动训练器材,满足他们对身体不同部位、不同强度的锻炼需求。”相关工作人员说。
徐汇康健体育公园内,不少老人娴熟地使用着定制的跑步机、肌力训练器、律动沙发、律动床等进行锻炼,这些设备都经过定制化适老化改造。一台等速肌力训练器前,71岁的张建民正在练习下肢力量,与传统器械不同,这台设备无论使用者用多大力度推拉,始终保持低匀速运动。“以前在普通健身房练力量,器械摆动太快容易闪到腰,现在这个‘慢动作’设计特别安心。”张建民说。(转自10月15日《中国体育报》07版)



鄂公网安备4201020200083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