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声响起,贵州省织金县第二中学三千余名学生跟着音乐声,整齐有序的从班级排队“下山”,到学校操场集合,开始课间操。为何要“下山”,只因这座位于贵州省中部的小城,自古就有“地无三里平”之称。绵延的大山是这里最美的风景,而建造学校体育场地则需要充分利用山势,这是织金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相比于校园体育场地,织金更缺少带着孩子们运动的体育老师。可喜的是,2021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已组织4批、近100名体育支教大学生来到织金县,为提高当地的体育师资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里,来自体育专业的学生们化身“小老师”,用自己所学,为孩子打开一个五彩斑斓的体育世界……
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支教志愿者王炼炼在今年9月份来到织金二中后,不仅负责常规体育课的教学任务,还是校足球队的教练。采访时她告诉我,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能感受到这里孩子对体育的热爱,“他们很单纯很可爱,一场足球比赛就让我们成为了朋友,他们很喜欢我上的体育课,下课后不仅会一起踢足球,也会打篮球、聊天,让我给他们讲我上大学的故事。”
如何让体育课更有趣,也是支教志愿者的任务之一。在织金六中的课堂上,北京体育大学支教志愿者韦正勇的足球课总是充满欢乐。校长李峰也很欣喜“青春力量”带来的改变,“同样是教学,但是韦老师的教学形式更丰富,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老师学习,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经常能够‘一点就通’。”
“一点就通”不是李峰一个人的感受,在采访思源学校的时候,支教志愿者、学生和老师都提到他们是如何在学校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的,让我对这个词有了具象化的理解。一位志愿者告诉我,“我们在学校运动会前对几名同学进行了简单的田径训练,因为时间比较紧张只是纠正了他们的起跑动作和过弯技术等,但是成绩却有很大的提升,不仅学生特别开心,也让学校老师理解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如果想要成功需要“双向奔赴”,体育支教正是如此。开展体育支教,是一场高校与基层中小学的“双向奔赴”,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支教志愿者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实践,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爱锻炼的习惯。对于当地老师和学生,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让他们知道体育课也可以这么有趣,原来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我想随着体育支教志愿服务的展开,会有更多支教志愿者加入这场“双向奔赴”,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从体育中获得快乐。(转自11月5日《中国体育报》06版)